请稍候...关闭

我的系統不正經

瘋神狂想

都市生活

大美院陶研中心大樓之內,陶藝勻工作室之中,壹群年輕人正在熱火朝天的工作!
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壹千五百二十九章 表裏精致如壹

我的系統不正經 by 瘋神狂想

2023-12-17 10:41

  以幾近嚴苛的藝術品標準與工藝難度,才能力求高度還原,明代禦瓷的絕妙神韻。
  這樣根據明代禦窯廠的工藝,復刻出來的作品,每壹步都需要精益求精。
  比如說款識,每只成化鬥彩杯底部,均有款識。
  筆道粗、字體肥,柔中含有剛勁,格外顯得圓拙有力頗有含蓄。
  只是這壹步,就能難住很多頂級仿古工藝大師。
  而這壹切,都是值得的。
  如果真的仿制出這麽五只杯子,斟上壹杯茶,茶香氤氳,是壹種無比愜意的享受,有花、有畫、有詩……
  可惜,越是好的東西,就越是難以仿制,因為技術難點太多。
  特別是“鬥彩”,要知道這可是明成化瓷器的壹大創舉。
  其實簡單點說,鬥彩就是在青花抹紅彩繪畫的基礎上,結合釉下青花和釉上彩釉,而誕生出的瓷器新品種。
  所以鬥彩,才會有“青花間裝五色”之美譽。
  明成化鬥彩瓷器中,有兩款極為重要的作品。
  分別是“雞缸杯”和“三秋杯”。
  其中三秋杯數量更少,堪稱極品。
  處暑過後,天氣漸涼,始有秋意。
  古人將秋天分為孟秋、仲秋、季秋,合稱“三秋”。
  以“三秋”為題材創作的藝術品,不勝枚舉!
  其中最值得稱道的,就當屬明成化鬥彩“三秋杯”。
  歷史上,三秋杯的名號不如同時期的雞缸杯響亮,但它的工藝和收藏價值,卻遠超雞缸杯。
  這不是沒有道理的,因為其器造型玲瓏秀奇,胎質細潤晶瑩。
  彩料精選純正,色調柔和寧靜!
  繪畫淡雅幽婉,其輕盈秀雅的風格獨樹壹幟。
  總體說起來就是:成化官窯器胎質細膩純白,白釉瑩潤如脂,彩色柔和,筆法流利,造型輕靈秀美,表裏精致如壹。
  其他都不說,就說壹點,那就是無法仿制的“姹紫”。
  成化瓷器品種繁多,色彩豐富。
  如紅地綠彩、紅釉白花、青花紅彩、青花綠彩。
  稀奇點的還有,孔雀綠釉青花、黃釉青花、藍釉白花、白釉醬花、白釉紅彩、白釉黃彩、白釉綠彩。
  少見的還有,素三彩、琺花、仿哥釉等。
  這些五彩斑斕的釉面上,有許多顏色是前所未見的。
  比如明成化鬥彩“三秋杯”上的“姹紫”。
  三秋杯蝴蝶翅膀上,施有壹種紫色釉,其色如赤鐵,表面幹澀無光但十分濃艷。
  孫瀛洲在分析了他目睹過的成化鬥彩後,總結出了三秋杯釉上彩的特征,並將這種特殊顏色命名為“差紫”。
  孫瀛洲對“差紫”的解釋是“燒造時差異的色疵”,說白了就是因工藝不夠先進而造成的。
  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,這種顏色上的“瑕疵”卻被後世所推崇。
  究其原因,後來的工藝水平提高了,反而摸不清當年的“差紫”是如何燒出來的,所以無法仿制。
  孫瀛洲曾提出:“在清康、雍、乾時燒配的蓋,其他色彩都仿制得近似,唯獨‘差紫’壹色不及遠甚……可以肯定地說,凡帶‘差紫’的成彩絕為真品。”
  “差紫”以“差”顯貴,藏界後來以“姹紫嫣紅”將其雅化為“姹紫”。
  至於獨具特色的‘姹紫’,到底什麽樣,那就是色如赤鐵。
  其實也就是表面幹澀無光,過去有人對此色不甚了解,每清洗便誤認為是汙垢而刮削,損及彩釉。
  作為識別成化鬥彩的特殊依據,常憑此色便可定論。
  所有後仿者,均望塵莫及。
  盡管藏界百般努力,但“姹紫”至今依然無法仿制。
  目前市場上,從未見過明成化鬥彩“三秋杯”的高仿品出現。
  即便器形、底款、構圖、線條壹模壹樣,但釉色上也無法徹底還原。
  所以,“姹紫”儼然已成為明成化鬥彩“三秋杯”的防偽標誌。
  明成化的鬥彩雞缸杯和三秋杯的姹紫色,人們至今沒有仿出來,就是因為姹紫色實際上是壹種失敗的燒法。
  但正是這失敗的顏色,才造就了成化鬥彩顏色,正如瓷器的開片壹樣,越是意外獲得的特征,越是難以仿制。
  如果這些都能仿出來,那麽鬥彩雞缸杯也就基本上可以仿出來了。
  也就是說,能夠仿制鬥彩雞缸杯,那麽就絕對能夠仿制三秋杯。
  所以,這個難點,對於陳文哲反而沒有什麽難度。
  因為陳文哲早就把雞缸杯,研究透徹了。
  他也十分清楚,作為宮廷禦用之器,當年燒制出來的鬥彩器中的姹紫,肯定是很漂亮的,絕對不可能是壹種失敗的燒制技術。
  之所以現在看著暗淡無光,如同汙垢,主要是因為時間太長,產生了未知的化學變化,所以才會變成差紫。
  其實從壹些現在流傳下來的成化鬥彩瓷之上,也能看出壹些問題。
  這些瓷器之上的“姹紫”,因為是在不同器件上,表現就有所不同。
  由此可推知“姹紫”在其他成化鬥彩瓷上,肯定也是千差萬別的。
  不同瓷器上“姹紫”的差別,可以由彎彎故宮博物院藏成化鬥彩瓷盤表現出來。
  這只瓷盤,盤底中央深褐色色料為姹紫。
  如果見過,就算是看圖片也能看出,其顆粒較粗、顏色深、用料厚,色料明顯高出釉面,而且有微弱反光。
  還有英倫博物館收藏成化喜鵲折枝花卉高足杯,姹紫顆粒特細,色彩特純,略高於釉面,微反光。
  另外通過對比,還能看出壹些高仿贗品。
  比如陳文哲他就見過壹件高仿,就是在大海市收藏者協會之中見到的。
  當時他還不太懂,但是現在他回想壹下,那只雞缸杯的畫面有些呆滯,杯壁厚,似是仿品。
  它的“姹紫”顆粒特粗,特別是其中的壹只蝴蝶的紋飾。
  蝴蝶放大之後,色料高凸於釉面之上。
  可見,成化鬥彩的姹紫,並不完全壹樣。
  當然,這主要因為礦物顏料研磨粗細不同。
  質量不同,施彩厚薄不同,會使燒成瓷器上的姹紫,表現出顏色的厚薄、色深、反光等方面的差別。
  尤其是研磨很細的姹紫,在瓷器燒成後,會有反光現象。
  雖反光弱於其他色料,但這卻背離了人們對姹紫的傳統認識,這可能跟燒成溫度也有關系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