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系統不正經

瘋神狂想

都市生活

大美院陶研中心大樓之內,陶藝勻工作室之中,壹群年輕人正在熱火朝天的工作!
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壹千八百七十六章 石雕石刻,萬古不衰

我的系統不正經 by 瘋神狂想

2023-12-17 10:41

  “西狹頌”為我國漢隸書法“三頌”之壹,是古代摩崖石刻中保存最完好的珍品。
  崖壁上有“惠安西表”四字篆額,正文陰刻20行,385字。
  每字約4厘米見方,縱觀全篇,漢代隸書真跡清晰可辨,這就很厲害了,要知道這絕對是高仿啊!
  除此之外,碑刻周圍還有宋代元符、乾道、淳熙年和清代光緒以及民國年間壹些名人仿古題刻。
  刻在懸崖右側的“東漢摩崖石刻西狹頌”9個大字,是當代著名國畫大師李可染題寫的。
  由於石刻是在崖壁中間,且藤蘿遮蔽,因而歷代椎拓較少,當被發現時,其幾乎完好無損。
  據說,這處摩崖石刻是被壹位樵夫所發現。
  在這蒼穹之間,峽谷之內濤聲不絕,1800多年前的華夏文明瑰寶,令人感到無比自豪,同時也不得不去佩服古人的才華和勇氣。
  《西狹頌》與西陜漢中的《石門頌》、略陽的《郙閣頌》同列為漢代書法“三頌”,也是這“三頌”中保存最完整的壹座摩崖刻石,至今壹字不損,尤其珍貴。
  《西狹頌》全名為《漢武都太守漢陽河陽李翕西峽頌》,俗稱《黃龍碑》,鐫於東漢靈帝建寧四年,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。
  它是刻在壹塊崖體凹進處,即不被日曬,又避免雨淋,保存完好。
  看到這些人造景觀,陳文哲真是嘆為觀止。
  他還真沒想到,石雕還能這麽玩。
  這裏可是復制了壹大片山崖,還雕刻的惟妙惟肖。
  就算是縮小了上萬倍,這也算是壹個奇跡了吧?
  能夠復制出壹座景觀,陳文哲還真不知道,這是耗費了多少時間,多少心力,才能完工。
  而在其中,到底蘊含了多少技藝?
  要知道,他也有著很高的石雕雕刻造詣,那麽他是不是也可以認為制作壹些絕世景觀?
  這壹次就是機會,在這座無意當中看到的石雕廠之中,他可以學到的石雕技藝,實在是太多了。
  有了這種想法,陳文哲仔細梳理了壹下這裏的石雕。
  這時他才意識到,這些石雕絕對不是隨意擺放的。
  人家是按照時間早晚,有序擺放,當然,有些分類不同,比如龍紋石雕數量眾多,很多就放在了壹塊。
  有了學習的想法,陳文哲在這家看似不大,其實占地廣闊的石雕廠之中,慢慢的逛了起來。
  我國歷史悠久,在漫長的舊、新石器時代,石器加工是嶺南原始先民謀生的手段。
  在珠江口的港澳珠,發現多處巖刻,都是以復雜的抽象圖案為主。
  那些巖刻采用鑿刻的技法,尤以珠市南水鎮高欄島巖刻為巨。
  最大的壹幅高3米、長5米,明文鑿刻,線條清晰,從復雜的線條中還可辨認出人物和船刻。
  據研究,該處巖刻年代約為公元前1000年,是青銅時代的作品。
  當然,對於這些石刻,陳文哲其實並不熟悉,他反而更熟悉接下來看到的墓刻石雕。
  因為這些石雕,好像是出自南越。
  南越的東西出現在國內,那當然是南越王的東西。
  很早之前,南越王宮署遺址,就已經被發現。
  從中發現有多根四方基座八角棱柱形石欄桿,是我國建築史上已知最早的石欄桿構件。
  南越國禦苑遺址,以石板作冰裂紋精工鋪砌的石池、蜿蜒曲折的石渠、巨大石板架設的石室以及多種石構件,為我國秦漢遺址所首見。
  南越王趙昧墓,是迄今所知嶺南規模最大的石室墓,墓室巨石重達2.6噸。
  墓中出土的244件(套)的玉器。
  其中包括71件玉壁,以及兩件青玉圓雕舞女、1件浮雕卷雲紋的青白玉雕角杯。
  還有絲鏤玉衣、龍虎並體玉帶鉤,龍鳳紋重環玉佩、獸首銜壁,均可謂精美絕倫的珍品。
  這反映了當時加工玉石的高超工藝水平,可見南越國已掌握了開料、造型、鉆孔、琢制、拋光、改制等手法以及鑲嵌工藝。
  在南越王墓中,還發現滑石烤爐、耳杯、豬、枕以及石硯、研石。
  礪石及磨制精細的石斧等,說明石雕也是被重視的工藝。
  從人類藝術的起源,就開始了石雕的歷史。
  可以說,迄今人類包羅萬象的藝術形式中,沒有哪壹種能比石雕更古老了。
  當然,也沒有哪壹種藝術形式比石雕更為人們所喜聞樂見、萬古不衰。
  石雕的歷史,可以追溯到距今壹二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期。
  從那時候起,石雕便壹直沿傳至今。
  在這漫長的歷史中,石雕藝術的創作也不斷地更新進步。
  不同時期,石雕在類型和樣式風格上都有很大變遷;
  不同的需要,不同的審美追趕求,不同的社會環境和社會制度,都在制約著石雕創作的發展演變。
  石雕的歷史是藝術的歷史,也是文化內涵豐富的歷史,更是形象生動而又實在的人類歷史。
  既然看到了南越王的仿制石雕,那麽接下來肯定就是先秦時期的石雕。
  不過,這壹次陳文哲沒有急著細看,而是繼續向前走,果然,後面的歷史年代感更強,這些仿制的絕對是上古先民的巖刻。
  距今壹萬年前後,原始先民告別了采集、狩獵經濟,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而轉入了定居的新石器時代。
  這時的人們,開始從事以農耕和畜牧為主的聚落生活。
  當原始人告別山林的采集、狩獵環境,移居平野河岸和丘崗,過去那些栩栩如生的狩獵藝術也不復重現。
  人們發現,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圖案,往往都是簡練、概括抽象變形乃至幾何形式化了的動物紋飾。
  因而在新石器革命蓬勃發展的地區,石刻巖畫已退居次要乃至絕跡。
  我國新石器時代的先民,大約在距今壹萬年左右,已會燒制陶器,但在距今七八千年左右,才開始進入彩陶時代。
  相比而言,我國古人類發明磨制石器的技術,在舊石器晚期就得到了運用。
  山頂洞人的石質裝飾品,是經琢磨穿孔而成,這是中國古代雕刻史上的裏程碑。
  因為,只有研磨技術的發明,石料才會成為人類攻無不克的雕刻質材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