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系統不正經

瘋神狂想

都市生活

大美院陶研中心大樓之內,陶藝勻工作室之中,壹群年輕人正在熱火朝天的工作!
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壹千八百九十九章 三分雕琢七分天成

我的系統不正經 by 瘋神狂想

2023-12-17 10:41

  清代時期的根藝作品《玉玲瓏麒麟》、《鳳凰》等等,更是在大海豫圓陳列至今。
  這些作品“三分人工,七分天成”,把根藝作品的神韻表現得壹覽無余。
  改開之後,根藝也到了壹個蓬勃發展的時期。
  根藝的創作水平,更是達到壹個新的頂峰。
  壹些現代藝術,陳文哲只能借鑒,他想要學習的還是壹些古代技術。
  因為現代手藝人可以使用的現代化工具實在是太多了,而只有古人,才只能用純手工制作。
  對於根據考古發現,古人不僅采用木、玉、骨、石以及貝殼等物制作裝飾品,同時也采用樹根或竹根制作裝飾品。
  而根雕藝術的巔峰,肯定是明清兩代。
  明清兩代,根雕技藝已趨成熟。
  明代有以竹根雕著稱的濮仲謙為代表的金陵派,和以朱鶴為代表的嘉定派。
  根藝家們不僅利用木、竹根創作出供人欣賞的擺設,而且還雕刻具有實用價值的家具及其他實用品。
  從明代蘇市畫家仇英繪制的《金古圖》、《桃李園圖》、《賺蘭亭》等畫中,可觀賞到畫家細致描繪的樹根太師椅、樹根拐杖等多種根雕藝術品。
  明代謝肇淛著的《五雜俎》中記載:“吳中以枯木根作禪椅,蓋本於此。”
  這證明吳地當時,根藝制作的水平已有所發展。
  蘇市博物館內藏有清代早期的黃楊花幾、筆筒,是巧妙利用天然樹根形態創造的根雕作品。
  20世紀50年代初,蘇市文管會曾收集到數堂樹根家具,其中壹堂樹根椅是明末四公子冒辟疆的遺物。
  蘇市昆曲專家顧篤璜先生家,藏有壹件“郎榆花瓶”,也是明代遺存的根雕精品。
  民國時期,根藝制作和生產日漸衰落,許多藝人改行或轉業,根雕技藝到了瀕臨滅絕的境地。
  20世紀70年代末,根藝在我國復蘇並發展,從事根藝創作的藝人眾多。
  1980年後,隨著蘇派盆景的發展,帶動了蘇州的“根藝熱”,出現了壹批從事根藝創作的專家和能手。
  21世紀以來,近幾年,在根藝創作上發揚吳文化的傳統,產生了壹批具有精、細、雅、奇為特色的根雕藝術作品。
  如《草枯鷹眼疾》、《寒塘弧影》、《寒梅古瓶》、《繡球》。
  還有另外壹些精品,比如《真正像》、《升騰》、《頭像》、《風采》,王良的《婆娑弧影》、《臨寒獨放》等。
  這些都曾獲過全國和省級大獎,再有就是盛世出寶物,被我國林科院命名為“古木壹號”的《中華聖根》,在根雕藝術界引起了反響。
  《中華聖根》為作者原創,取材於樹齡過千年的本土樹種——香樟木。
  它直徑4米,長6米,體量巨大重達20多噸,紋理縱橫交錯,木質細膩。
  它自身散發出壹種沁人心脾的香氣,寓意辟邪,長壽,吉祥如意。
  《中華聖根》內部中空,結構變換如影。
  自2007年5月作者在保持作品原始形態的基礎上,進行高壓沖洗、打磨、自然風幹。
  他尋找材料結構中的痕跡符號進行創作,對原材料進行有針對性的切割和雕琢。
  歷時兩年後,於2009年5月5日完成了本作品。
  參觀者近前仰視,或置身樹洞中,會感受到自然和遠古的靈動。
  這件作品從藝術風格上講,它所追求的的不是“像、靜、細、雅”,而是粗獷、質樸、蒼勁,可謂是造型獨特,創意驚奇。
  這麽壹件作品,應該可以代表現代根雕技術的最高水平。
  從這件作品就可以看出,根藝創作當中,勞動耗時長。
  從選材、造型、構思和制作,直到命名,需歷時壹年半載,甚至更長時間方可完成。
  根藝創作的構思,必須著眼於最大限度地保護自然之形,自然之美。
  而壹切人為藝術的再創造的痕跡,應該隱藏於自然之美中。
  構思中應對根材作多角度的全面觀察,反復揣摩後方能定型。
  根雕的制作,相比石雕更加麻煩。
  相比石雕,木材是需要處理的。
  當然,木材的處理要比石材要簡單。
  但是,沒有技術也做不好。
  根雕的制作過程,壹般可分脫脂處理、去皮清洗、脫水幹燥、定型、精加工、配淬、著色上漆、命名等八個步驟。
  選材,是根雕制作的第壹步。
  黃楊、檀木等根雕珍品,肯定沒什麽可說的,因為這些材料都很好。
  做木雕用材必須選擇材質堅硬、木質細膩、木性穩定、不易龜裂變形、不蛀不朽能長久保存的樹種。
  如黃楊、檀木、櫸木等,都是根藝造型的上好材質品種。
  被淤泥淹沒或深埋土中的死根,經數百年炭化形成的古老陰沈根木,其質堅幾乎接近化石,更是根藝的佳材。
  在造型上的選擇標準,則可概括為稀、奇、古、怪四種。
  壹般生長在平原的樹根,因養分充足,生長快,木質纖維也較松,難以形成奇特形態。
  只有生長在惡劣環境中的根材,如背陽生長或懸崖峭壁石縫中,並經雷劈、火燒、蟻蝕、石壓、人踩、刀砍而頑強生存下來的樹根。
  由於光照不足缺土少水乏養分,久長不大漸漸變形,年愈久,質愈堅,造型也愈奇崛遒勁,是根藝的理想用材。
  制作根雕更不是簡單的事,八個步驟,壹步也省不了,而且每壹步還都必須做好了,做仔細了。
  傳統的竹雕制品,大凡圓雕幾乎全部采用竹根為雕刻材料。
  木雕制品則選用優質木材,或主幹基部、樹根及樹癭。
  如此選材,其主要原因是看重材料肌理色調,不易腐裂,細膩適刻等特性。
  同時在保證造型完整的前提下巧妙地借用根形根態創作。
  現代根藝作品因受到“三分雕琢七分天成”之約束,致使壹些人把找根挖根,尋奇覓怪視根藝創作。
  有些作者為追求這“七分天成”,則將根藝作品置於露天之下任其日曬雨淋,嫌其慢,則用火燒、酸蝕或白蟻蛀咬等法。
  在制做根藝作品時,根材表皮早已被剝去,韌皮上的紋脈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逝平。
  這兩種特征不足以說明,根雕作品的“人為”與“天成”的成份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